首页 信息公开 专项扶贫 行业扶贫 社会扶贫 老区建设 机关建设 统计监测 调查研究 互动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精准扶贫才能精准脱贫——甘肃扶贫攻坚考察启示
日期:2015-09-30 17:19:26

    7月底,省扶贫办组织全省扶贫干部共55人考察团赴甘肃省进行了为期6天的考察学习,参观了该省所辖的静宁、会宁、榆中县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指挥部及9个精准扶贫示范项目村,并听取了甘肃省扶贫办领导介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思路以及出台的新政策,所见所闻,深受启发。 

    一、甘肃省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典型。全省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584.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74.98万人。2014年底,按照国家贫困标准,新一轮建档立卡工作信息档案,全省有58个片区特困县、17个插花型贫困县、6220个贫困村的129万贫困户,贫困人口552万人。上个世纪,甘肃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较为突出,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低,扶贫的难度、强度和成本比任何时期都要大,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进入新世纪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全力帮助下,甘肃省委省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点,针对贫困人口分布状况和扶贫工作新情况,紧紧围绕如何让农民增收、如何减少贫困人口数目、如何改善贫困群众生活等问题,不断探索实践,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扶贫开发路子,引起中央领导同志和相关方面的高度关注。  甘肃扶贫经验作为特定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涉及到诸多方面,其本质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大力推动扶贫政策向特困片带聚集、扶贫资金向贫困户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从40万名干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到实施“1236”扶贫行动年均减贫140万人,再到最新出台“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做到了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具体说来,甘肃省在组织实施扶贫攻坚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有:(一)实施“双联”行动把干部这一“特殊资源”直接配置到贫困地区,切实解决“谁去精准”的问题。2012年2月,面对扶贫新形势,甘肃省委深入研究、全局思考,做出了在全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大决策。让省、市、县、乡四级机关单位的干部走出了机关,走到了农村,40多万名干部直接联系58个贫困县、扶贫工作队(组)包联8790个贫困村的40多万各贫困户,贫困户不脱贫,干部不脱钩。扶贫工作队(组)与党员干部进驻贫困村后,通过采集贫困村、贫困户基本信息,建立数据库,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需求,分析致贫原因,列出需求清单,制定到村到户帮扶措施,明确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时序,制定“任务书、时间表、施工图”,倒排工期、挂图作业,一项一项抓实见效。每个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形成了底数清楚、需求清楚、责任清楚、完成任务清楚、脱贫时限清楚。“双联行动”实施三年来,甘肃省各级各方面已联系6220个贫困村,广大干部共联系129万贫困户,总投入产业培育资金344亿元,新增特色优势经济作物114.8万亩,58个片区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5443个,农业增加值增幅年均达到5.5%,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10个县区实现整体脱贫,3874个行政村摘掉了贫困帽子,培训农民334万人次,帮办实事67万件。例如,在考察的榆中县了解到该县发展的蔬菜产业从10年前的零到现在的36万亩,年产值14个亿。静宁县持之以恒发展苹果产业,二十年来,县委六届班子以高度的责任感,把苹果产业作为接力棒一届一届的传递下去,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变样,不停步,强力推进,最终实现了苹果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的的突破,从规模优势到品牌优势转变,到价格优势的转变,最终实现了贫困村、贫困人口的稳步脱贫致富。实践证明,甘肃省实施的“双联行动”实现了单位联到村,干部联到心,使许多干部和群众结成了“亲戚”。目前,“双联行动”已由58个贫困县延伸到了全省86个县(市、区),由农村延伸到了城市贫困户,形成了大规模、全覆盖、综合性、常态化的工作局面且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精神和新要求制定新政策、新措施,切实解决“精准什么”的问题。  首先是在2013年9月,为了进一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努力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甘肃省举全省之力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1” ,是盯紧增加农民收入这一目标;“2”,是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两个不愁”;“3”,是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6”,是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六大突破”。“1236”扶贫攻坚行动实施后,甘肃省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精准扶贫方式和路子,综合运用财政资金、金融资金、民间资金全力支撑扶贫工作。通过政策引导、行政推动、上争外引等方式,聚集各方帮扶力量,全方位推动精准扶贫,优化投入机制,扶贫效果逐步显现,甘肃省由贫困人口从2011年底的629万人到2014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17万人,贫困率由33.2%下降到20%。这一时期成为甘肃历史上减少贫困人口最多的时期、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贫困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其次,围绕习总书记扶贫开发的一系列讲话和“四个切实”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甘肃省研究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今年6月,《意见》先后作了近30次较大修改,充分吸收了各个方面的真知灼见,确保所提出的措施办法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进一步提升解决“精准什么”的问题。《意见》是全国出台最早的、最全面、最系统的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文件,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今年,6月9日,甘肃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大规模、高规格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对新一轮扶贫工作作出了系统的、具体的、全面的部署。(三)完善精准扶贫考核评价体系,推动精准扶贫目标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甘肃省根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系列新精神、新要求,制定精准评估机制、正向激励机制和惩戒约束机制,完善扶贫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在原考核评价办法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指标体系。《考核办法》以扶贫开发成效作为衡量党委政府和干部政绩的主要标志,实行“一票否决”。

    二、几点启示

    (一)走出扶贫新路,实现精准脱贫。 甘肃的实践证明,实现精准脱贫,首先要要把对象精准、目标精准作为精准扶贫的核心,进一步规范建档立卡,统一数据口径,明确脱贫措施,细化阶段目标,确定脱贫时序,对接小康标准,实行动态管理,切实解决“精准什么”的问题。其次,按照全市精准扶贫决定意见,对涉及的每一项重点工作,制度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完成时限,在“用心、过细、使劲、求效”上下功夫,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二)创新扶贫方式,聚集贫困对象。  目前,全市精准扶贫的线路图已经绘就,210个村已派驻扶贫工作队(组),21.93万贫困人口对象与目标任务已锁定,要发挥扶贫工作组和机关干部这一“特殊资源”作用,完善精准扶贫政策,创新精准扶贫方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由农民“点菜”,政府“下厨” ,农民需要什么就解决什么,点对点地扶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真正让农民说了算。实现单位帮扶,机关干部参与的二个全覆盖,切实解决“扶谁的贫,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真正做到精准聚焦真扶贫,扶真贫。(三)抓好政策落实,交出满意答卷。  实现2018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不到3年时间,全市扶贫工作要以决战决胜、敢打敢拼的精神状态和务实行动来抓落实,向中央、省和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一是各县市区组要切实负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体责任,帮扶干部负帮扶责任,乡村组干部必须配合各级帮扶干部做好帮扶工作。二是各县市区、各有行业部门要牢牢把握政策导向,精准对接落实省、市各项扶贫政策,让乡镇、村、组清楚、帮扶干部明白、贫困群众知晓这些利民惠民政策,把省、市贫困人口脱贫计划、增收计划、扶持计划等各项指标都要精准落实到乡、到村、到户。三是按照成立的精准扶贫督办组,对县市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各县市区也要成立专门督查机构,经常性开展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问题。(荆门市扶贫办  赵国桥)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X768分辨率  Copyright 2012-2015
版权所有:荆门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邮编:448000 电话:0724-6801705